探氢能多元应用!中国西北首个光储氢热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建成

甘肃张掖市光储氢热综合应用示范项目于近日建成,并具备制氢能力。这是中国西北地区首个光、储、氢、热综合应用一体化项目,其将把外送之余的新能源电进行存储,并在“风光无限”的河西走廊探索绿色氢能多元应用。


(资料图片)

该项目由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国能建”)所属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、中国能建集团装备有限公司投资建设,总投资约44亿元人民币,建设内容包括1000兆瓦光伏发电以及储能、氢能、综合加注站等。

张掖市光储氢热综合应用示范项目负责人邓其国11日向中新社、中新网记者介绍说,近年来,中国风能、太阳能等产业发展如火如荼,但由于其“看天发电”的不稳定性,新能源电仍面临着“白天用电低峰送不出电”和“夜晚用电高峰发不出电”的矛盾,该项目将对外送剩余的发电进行消纳。

“把白天发的电储存起来,待晚上用电高峰时再外送,还有剩余的电可以通过电解水途径制氢。”邓其国解释说,光电储能的原理,就是把一个集装箱大小的储能电池当作“超级充电宝”,不仅可以固定外送电力,还可以移动向医院、体育馆等公共场所提供应急电力保障,且价格低于市场电价。

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“蜂腰”地带,风光电资源富集,是中国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的组成部分和甘肃省电力输出重点市,也是中国“沙戈荒”大型风光发电基地重点规划区域。目前,当地已被列为甘肃省绿氢生产及综合利用先行示范区。

在邓其国看来,探索氢能多场景应用,是该项目未来发展的关键。相比过去用市场电价制氢会产生较高成本,将“可能被弃用的光电”用于制氢不仅能压缩成本,还能在广袤的戈壁滩上进一步延长氢能产业链。随着存储和运输技术日趋成熟,开发出的产品将被应用于工业、建筑、交通等多个场景。

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、绿色低碳、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,作为低碳和零碳能源在近年脱颖而出。在今年暑期旅游持续爆棚的河西走廊,氢能旅游大巴已不再是“陌生面孔”。

“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”罗必雄表示,该项目将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,拓展氢能在交通、发电、供能、工业等多领域全场景示范推广应用,带动张掖市全产业链技术进步与产业规模化、商业化发展。未来将推动电能与氢能、储能与电能等融合发展。

“风光电等新能源的消纳要靠氢能实现,就是把风和光等无形资源变为如氨、醇等有形产品。”张掖市成本监测与重点项目服务中心副主任田学飞向记者表示,下一步,张掖将牵头制定“河西氢能示范走廊”建设计划,协同布局绿氢制、储、运、加、用基地,挖掘河西地区在绿氢制储、化工消纳、氢车替代等方面的巨大潜力,加速形成氢能产业集群。

相关资料:

近日,“中能建张掖光储氢热综合应用示范项目”一期1000标方每小时电解水制储氢一体化项目成功投运,这标志着甘肃省首批“绿氢”产能供应市场,为“河西氢能示范走廊”补上重要一环。

以中能建张掖光储氢热综合应用示范项目为例,一期项目以5兆瓦自备光伏电站作为电源,离网所发电量全部用于电解水制氢,每年将约800万度电就地转化为高纯氢气150吨,稳定满足正在投放的3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用氢需求;二期4000标方每小时制氢及合成氨项目建成后,计划每年通过市场化交易购买绿电1.8亿度,形成每年3000吨绿氢、2万吨绿色合成氨产能,填补国内绿氨市场空白。

田学飞介绍说,张掖市利用有限资源开展有效招商,引进中能建、龙源电力、海槿新能源等龙头企业集聚发展,氢能制、储、加、用全产业链条初步形成,被列为甘肃省绿氢生产及综合利用先行示范区。

田学飞说,甘肃首个氢能零碳产业园已在张掖经开区化工园区规划建设,绿电制绿氢、绿氢制绿色合成氨、生物甲醇等一批规模化利用项目正在建设,国内领先技术常压电解槽、高功率氢燃料电池、电极等一批装备制造项目也陆续配套落地,氢能产业正成为工业突破的发力引擎。同时,30辆氢燃料电池客车已完成交付,陆续投放到城市公交、景区摆渡、景区间交通等应用场景,成为各大旅游景区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
田学飞表示,预计到2025年,张掖将形成每年6万吨的绿氢产能,就地消纳富余电能30亿度,全产业累计投资突破80亿元,年产值超过200亿元,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绿氢化工、示范应用和装备制造基地。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大西洋舞蹈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2   联系邮箱: 562 66 29@qq.com